娱乐八卦
导航

[独家]《阿拉姜色》影评:“异端”主轴与细节叙事

2018-10-27 10:39发布于 娱乐八卦 频道

[独家]《阿拉姜色》影评:“异端”主轴与细节叙事

凤凰网娱乐讯(文/ 但丁的方舟) 近年引入了不少印度电影,《摔跤吧爸爸》、《神秘巨星》、《起跑线》、《小萝莉的猴神大叔》……于是,对国内观众而言,看之前大概就能在脑中形成清晰的轮廓:它会有哪些元素?购票又是希望能看到什么?答案可能会是励志,亲情,成长,女权,以及一些延展一下也能投射到本国的社会问题。

西班牙电影也是如此,自从2017年《看不见的客人》引进,各种营销号开始推荐更多的同类作品。烧脑、悬疑、反转仿佛成了这个国家最大最突出的电影子类,现在百度一下“西班牙电影”,页面是一水儿的“脑洞”、“尺度”,自动匹配的相关搜索词竟然直接出现“全球十大烧脑悬疑电影”。

标签化印象的最终形成会有多种原因。这两个例子尚是以国别划分,如果具体到某一片地域,就更不容易脱离被框定、被固化的待遇了。就比如:西藏。藏区电影是另一个典例,《冈仁波齐》,《大三儿》等电影的热映有意无意间开始把一种印象植入大众脑海:要有寥廓壮美的高原异景,要有神秘性灵的民族文化,还有坚定到近乎不可理喻、令人惊叹又与非藏族人距离遥隔的“信仰”。这种属于“前意识”的固化期待,多半就产生于某类电影被人们接受还不算太久的时候。

而另一条规律则是:当数量积攒到一定程度时,就会出现“反类型”“非典型”的搅局者。藏族导演松太加的这部《阿拉姜色》就向前迈了一步。

[独家]《阿拉姜色》影评:“异端”主轴与细节叙事

这是一个“用自己人角度拍自己”的故事,还是磕长头,还是去拉萨朝圣,还是有公路片格调,但你几乎看不到用大远景去展示藏区风光,取而代之的是特写全部对准了“人”。它把“藏片”去神秘化,去精英化,将信仰文化、迤逦风景从主要噱头变成了自然而然的背景,用一种由内而外的视角,去关注那片特殊土地上普通人的心理。

本来嘛,信仰对于藏族人是如吃饭喝水一般的日常,刻意去放大强化,其实和好莱坞关注黑人亚裔的政治正确般如出一辙。正如主演容中尔甲所言:“我们也要为油盐酱醋烦恼,两口子之间也会吵架”,他们也会遇到家庭的裂隙,得经历亲情的考验与弥合,为爱恨情仇、生老病死所深扰。

《阿拉姜色》能够被切分为明显的三部分,每一段内部都用晃动的纪实长镜头连贯起人物情绪,烘出温情与悲伤。结局则直接以白屏和念白戛然掐断,这仿佛也在告诉观众:目的地?拉萨?其实根本没那么重要,甚至这一路上的风景也没那么重要。剧情的主线朝圣之旅,不过是个外在载体罢了。承诺、爱情、亲情、成长这条情感的主线才是影片的真内核。妻子为了前夫而“一诺千里”,丈夫克制的愤怒与因爱而生的隐忍,小孩的别扭与执拗,一个非血缘家庭中来回冲突的人性碰撞,才是本片既理所当然又别致出格的动人符码。

[独家]《阿拉姜色》影评:“异端”主轴与细节叙事

这部电影之前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时将“最佳编剧奖”收入囊中,有意思的是,兼任编剧的松太加在多城的首映场合都表示:他的创作属于自由散漫、信马由缰式的。他得锁定了演员才能根据演员气质展开故事,动笔之时往往“很不清晰,没有目标”,大约到三分之二处才能确定脉络与结局。《阿拉姜色》讲的确是个简单到三两句就能概括的故事,其中能在海马体上刻下印记的,不是情节,而是细节。

观影中我粗略记录了几处让人眼前一亮的“细节叙事”,恰好可以串起全片。

【撞车】。这一幕发生在影片开头,妻子从医院出来,丈夫从街对面走过来,一辆摩托车呼啸而过挂到了丈夫的腿,妻子突然坐地恸哭,哪怕伤无大碍仍不止泣。很多人觉得这个细节简直莫名其妙,不明白女主的心理动因。这不奇怪,因为理解与否关乎个体体验。其实很简单:处在本已极度压抑、悲伤的心境中时,任何微小的加码,稻草一样“轻柔”的坏事,都能让人的情绪瞬间崩溃。哪怕在旁人看来两件事根本毫无关联。

这比“镜头对着检测单,字幕打出绝症,然后人物嚎啕大哭”的叙事办法有力太多了。有了这个细节,女主角后续的决定、行为都多了一重可循之迹,多了一层情感铺垫。

【血】。影片的第一部分止于女主角病逝。临终前她拔掉了针头,对丈夫说“不要让我看到你哭”。丈夫背过身去,还是哭了。但镜头中连他的脸都没出现,对准的是女主角的手——因为强行拔针,手背上有变干的血痕,接着缓缓变湿,血水流下。

前面的剧情中,这对夫妻的关系显然产生了裂纹,但在生死弥留之间,爱意经由泪水释出,遮过了那些不快和猜疑。不论是镜头语言还是人物性格,导演采用“东方美学”式的克制释放方法,比起正常展露无疑具有更动人的力量。另一方面,男主之后“继续磕头去拉萨”的决定,也就有了预示。

此外还有三处【重复】。特质类同:不用直白的、激烈的方式去表现冲突和张力,而是将它们都隐在这些细节里,反而就从更窄的口径中迸出了更强烈的感染力。

两次上路之前,儿子两度拒绝上车回家。因为想念,因为传递,拒绝的理由都与母亲有关。强化他对母亲的感情的同时,也就从反面凸显了他与继父间的矛盾。

女主与前夫的合照是片中重要线索物品之一,但片中还有另一张只短瞬出现的“夫妻合照”。男主角看着那张妻子与自己的合照,掩面而泣。不需要争吵,也不需要太多话语,仅这一个镜头就足够表露男主角同时扮演“丈夫”和“父亲”两重角色的内心纠葛。

两次“提耳朵问:看见拉萨了没”。第一次是父子之间的互动,第二次则发生在小孩和驴之间,一头一尾,既点出了父子关系的缓和,也为整段行程缀上了伤感却圆满的终音。

[独家]《阿拉姜色》影评:“异端”主轴与细节叙事

影像可以对抗时间,但记忆不能。刺激爽快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都容易被遗忘,反而是细节历久弥新。也许某一天你坐在午后的阳光里,某一刻真的走在戈壁荒原上,会有一些东西像打开滤网后还泛着沉香的茶渣一样泻进脑海:一只被母亲拿在手里,看到女儿后兀自倾斜漏水的盆;几只追着死亡而萦绕的苍蝇;和一朵熄灭后的酥油灯花……

最后回到本文最初,似乎比起拿信仰、文化当主轴,“关注人物内心”也好,“细节参与叙事”也罢,都把切口给缩小了。实际却正相反,这样的格局更大。就好像我们吹开笼罩在高原上的迷雾,会发现一些人性的、普世的情感一样,我们可以说《阿拉姜色》不是“一部不错的藏语片”,而是一部“不错的华语片”。

本文系凤凰网娱乐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,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上一篇:陈小春在家敷面膜 应采儿调侃:活得很精致

下一篇:如果综艺敢这么拍,绝对爆红!

娱乐八卦相关推荐

帅哥美女相关推荐